2025年5月11日凌晨,俄罗斯总统普京在克里姆林宫紧急发布会上宣布,提议于5月15日在土耳其伊斯坦布尔恢复与乌克兰的直接谈判,并强调“俄罗斯愿意在不设置先决条件的情况下与乌克兰进行直接谈判”。这一表态距离乌克兰外长瑟比加提出的“无条件停火至少30天”倡议仅隔数小时,双方看似释放缓和信号,但立场分歧依然显著。
普京在发布会上称,此前伊斯坦布尔谈判破裂“原因不在俄方”,并宣布俄方代表团将于近期前往土耳其,但未公布团长人选,仅表示“只要乌克兰愿意,谈判可在15日上午开始”。俄总统新闻秘书佩斯科夫则明确将停火与“解决美欧军援问题”挂钩,称若西方继续提供武器,乌克兰将利用停火间隙训练新兵,俄军将采取“及时且充分的措施回应”。这一表态揭示了俄方谈判的核心诉求:削弱西方对乌军事支持,巩固战场优势。
乌克兰的回应同样谨慎。瑟比加提出的“30天停火”附加了国际监督机制和“为和平谈判铺路”的前提,且倡议发布前,德国、法国、波兰、英国四国领导人刚与泽连斯基会面,并与美国总统特朗普通话,试图以“集体背书”强化乌方立场。然而,双方对“无条件”的定义存在根本矛盾:俄方要求默认其对克里米亚及乌东四州的控制,乌方则坚持恢复领土完整,并寻求西方安全保障。
土耳其作为此次谈判的东道主,角色备受关注。埃尔多安政府试图以调停者身份提升地区影响力,同时平衡与俄乌的双边利益——土耳其未加入对俄制裁,但曾向乌克兰提供无人机支持。俄方选择伊斯坦布尔作为谈判地点,或意在利用土耳其与西方的复杂关系,分化欧美对乌支持。
国际社会的态度进一步凸显局势的复杂性。尽管美国副总统万斯声称支持谈判,但特朗普政府被曝将乌克兰稀土资源开发与军援挂钩;欧盟虽加速推进乌克兰入盟进程,但内部对军事援助的分歧持续,东欧国家甚至密谈对俄能源合作。俄罗斯则通过能源和粮食出口扩大发展中国家支持,例如在非洲峰会承诺保障粮食供应。
历史经验表明,俄乌谈判常沦为战术工具。2022年伊斯坦布尔谈判曾达成临时共识,但因双方互信不足而破裂;2025年4月俄方单方面宣布的“胜利日停火72小时”也因乌方拒绝配合未能实现。此次谈判前景仍不明朗:俄军宣称在库尔斯克州取得进展,试图以战场优势施压;乌克兰则依赖西方武器维持抵抗能力,但美国与欧盟的援助承诺屡屡延迟。
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曾警示:“最危险的时刻,往往是看似接近和平的时刻。”当前俄乌双方的战略目标仍无交集,俄方要求承认领土变更,乌方坚持主权完整,而西方阵营的内部矛盾使协调难度加剧。伊斯坦布尔的谈判桌或将再次成为博弈舞台,但和平的真正曙光,仍需各方超越地缘算计,回归冲突的政治解决本质。
